电影《阿凡达》成就是否在阻碍3D未来发展

时间:2011-07-15来源:作者:点击: 1100 【字体大小:

     前言:摘要:电影巨制《阿凡达》被誉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对电影制作流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电影的表现范围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拓展。毫无疑问,《阿凡达》对电影制作的诸多技术环节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影片所采用的主要硬件和软件设备都是为这部巨制专门打造。本文将从摄影系统、动作及表情捕捉系统、渲染系统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影片《阿凡达》所取得的主要技术突破以及其对电影制作工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内容导航:  第1页:《阿凡达》的成功是否导致3D的不理性 第2页:《阿凡达》是个个例 3D电影应该向远方看 第3页:为观众提供更好的3D电影片源是关键 第4页:3D电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

     《阿凡达》的成功是否导致3D的不理性

  《阿凡达》带来了电影3D狂潮,但那些短期内由2D转化成3D的电影正在威胁着3D电影技术的未来。在詹姆斯?卡梅隆看来,只要今天的导演们走上理性利用3D技术的道路,未来的电影都将是3D的——我们将无需在电影的招贴上特意写上“3D”的字样,就像我们今天不用写上“彩色影片”一样。

  3D的奇幻惊悚片,3D的喜剧片,还有3D动画片……美国的电影制作公司正把3D技术应用于所有影片类型,哪怕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失望。

  一方面,《阿凡达》不久将会推出加长版,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影不合情理地使用3D技术拍摄或者翻拍老电影。当然是为了商业上的考虑,但3D技术是否正走上歧途?

  由于电影《阿凡达》引起的轰动效应,3D技术成为电影工业的一个潮流,所有的迹象都让我们相信:2010年见证了立体电影的成功。然而,《阿凡达》的后继者们,那些在后期制作中被拙劣地转化成3D的影片,却让那些3D技术最热情的支持者们感到扫兴。例如蒂姆-波顿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路易斯?莱特里尔的《诸神之战》,M?奈特?沙马兰的《最后的气宗》。三部影片都是出自虚拟的摄影棚,一开始都是传统的2D影片,为了实现更好的观影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又都被转化为3D。这就是“潘多拉星球之父”詹姆斯?卡梅隆愤怒的原因——他言辞激烈地讽刺这种急促行为,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会对虚拟立体电影的未来造成重大损害。这位《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同时还指责《诸神之战》这样的影片只能算“2.5D”,甚至只能算“1.8D”。

  事实上,这些匆忙上马的立体电影有可能挫伤《阿凡达》引起的热情,詹姆斯?卡梅隆为了推广3D技术所做的十多年努力也可能因此化为乌有。
《阿凡达》是个个例 3D电影应该向远方看

  在美国,立体动画片《卑鄙的我》(Despicable Me)首映时,一个机构对2600人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7%的观众认为3D影片导致票价上涨过多。更糟的是,他们中的37%因此放弃观看3D版的而看更为便宜的普通2D版本。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老牌影评人Roger Ebert在《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我恨3D(为什么你也应该恨3D)》的抨击文章。与此同时,克里斯托夫?诺兰为今年暑期档的压轴热片《盗梦空间》没有3D版本的放映而感到惋惜(由于影片很难校准或修改,影片无法转换成3D的现象也很常见)。我们是否会见证为3D影片既定的衰亡?

  为了更好理解3D影片的商业特性,让我们先对相关历史做个简短的回顾。从无声电影最辉煌的年代开始,一些投资人就已经尝试在当时的二维画面(长度和宽度)中增加“第三维”(深度),但他们没有做到。之后,立体电影的构想又在两个时间段又重新出山:50年代为了满足电视机的到来,80年代为了阻击录像机。但这都是对3D技术短暂迷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3D技术断断续续没有实质进展的发展让导演们抱怨3D摄像机过于沉重,观众则抱怨为头部长时间感到不适。精通这个领域的詹姆斯?卡梅隆带着无限的勇气开始重新考虑3D技术。从90年代末开始,他就着手创立了一种360度全景透视法,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应用于整个电影工业(电影制片、道具的制造,技术的开发经营),为即将到来的电影工业革命做着准备。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将自己的钱投入了研究:他和工程师Vince Pace共同开发了一种3D高清摄像机,最新一代产品Fusion正是电影《阿凡达》所使用的那款。据他自己估算,这款摄像机的制造成本大约等于两到三辆法拉利汽车的售价。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忘却过去那种3D技术——以及伴随它的让观众眼睛疲劳的蓝红立体眼镜。
为观众提供更好的3D电影片源是关键

  立体电影的原理是在两个视角的摄像机的帮助下拍摄画面,每个摄像机记录同一场景,但角度有细微差别,这个差别和画面在人左右眼分别独立成像的角度差一样。两个有轻微位差的图像在视网膜上的重叠,观看者通过特殊的眼镜看到这个重合的图像,这个图像符合我们大脑工作的机理,让我们能感受到空间纵深感。不过问题在于:如果是利用早期的3D技术或者草率完成的后期3D技术,我们的双眼就必须主动聚焦,双眼的这种聚焦动作类似于双眼聚焦于水平线或者第一平面的人物。

  在观看一整部电影时,眼部的疲劳感也就很容易产生。Fusion摄像机替代了让人眼最疲劳的聚焦任务,它就像自动对焦的照相机一样工作,它能根据与被拍摄物的距离实现自动会聚或者远离。同时,观众的双眼不需要再根据不同程度的立体影像而做出调整,从而能够很舒服地欣赏影像。很显然,这样的设备让导演必须时刻注意拍摄视野的深度,并需要根据这些全新的不同参数来周全地考虑场景的摄制手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观众看到真正漂亮的画面。如果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一部3D电影就几乎不能被称为“3D电影”。这也是那些观众在看过一些所谓的“3D电影”后失望、有受骗感觉的原因。

  詹姆斯·卡梅隆还更多地指出一些制片厂的不负责态度。一些观众抱怨道:“如果我决定花更多的钱来看3D电影,你们就应该在银幕上反映出更贵的东西,你们给我呈现的东西应该对得起我所付出的钱!”卡梅隆则评论道:“我认为观众这样的言论完全是有理由的,制片厂应该为他们不恰当的抉择而承担后果,如果他们继续这么干,他们将危害整个3D市场。长期来看,我不认为他们会有损失,前提是他们吸取了教训,不再制作这种用6周时间转化而来的3D影片。”

  卡梅隆不是3D转化技术的盲目反对者。他自己也正致力于他自己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的3D转化工作。但他将用一年时间,花费大量金钱来实现这一转化。然而,他更愿意说服他的同行,直接利用3D技术拍摄影片。诸如《舞出我人生3》和本周三将上映的《食人鱼3D》都走出了这样的模式——好莱坞似乎已经接受了卡梅隆的意见,越来越多的电影将直接使用3D技术拍摄,甚至使用Fusion摄像机——例如《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以及之后的《变形金刚3》等。
3D电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

  詹姆斯?卡梅隆因此也不用再徒劳地宣传立体电影的美好前景。当然尤其要感谢梦工厂负责人杰弗里?卡岑伯格和皮克斯制片公司负责人约翰?拉斯特会规律地推出高质量的3D长片。此外,斯蒂夫?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也在万众期待的改编电影《丁丁历险记》中使用立体技术。在他们之后,他们的同行也正在更多地直接使用3D技术,例如蒂姆?波顿未来的两部新片(其中包括用动画木偶拍摄的新版《亚当斯一家》[The Addams Family]),马丁?西科塞斯8月刚在巴黎索邦和歌剧院区取景拍摄的儿童电影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还有吉尔莫?德尔?托罗根据H.P.Lovecraft的原着《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拍摄的同名影片(此片将由卡梅隆亲自制作),甚至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也决定用3D技术拍摄一部有关舞蹈家Pina Bausch的纪录片。

  很快,制片厂的急促商业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会减弱,3D技术的理性推广阶段将展开。毫无疑问,对于詹姆斯?卡梅隆来说电影的未来将是“立体的”:“在我所谈论的这个未来是这样的——我们无需在电影的招贴上特意写上‘3D’的字样,就像我们今天不用写上‘彩色影片’一样。我们不能再倒退。因为当你看着3D的电视节目,你就不会再去一个2D的电影放映厅。毋庸置疑,3D将无处不在。”

Copyright © 2002-2017 深圳市白雪投影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85084号-1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