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新王国 话说中国数字电影十年

时间:2012-03-06来源:作者:点击: 906 【字体大小:
数字电影充满时代无法克制“魅力”  
  
  自爱迪生于1891年发明连续性胶片放映机以来的一百多年中,电影放映的基本技术没有发生变化,即采用胶片和放影机。制片商将拍好的电影复制成拷贝,然后运往各影院放映。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的诞生,电影制作、发行、保存等全过程都发生了变化。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和设备进行摄制、制作和存储,通过卫星、光纤电缆或光碟等直接传送或发行到影院,影院以数字放映机进行放映。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了电影制作费用,革新了制作方式,提高了制作水准; 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而如果使用了卫星同步技术,还可附加如直播重大文体活动、远程教育培训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这些是胶片电影无法企及的。
中国数字电影这十年 每一年都很关键 

  数字电影的诸多优势,使国家广电总局敏锐地意识到数字电影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此时我国的影院受传统体制以及盗版所累,正处于最低谷,截止2000年全国仅剩不足400块传统胶片银幕。2001年中国开始进行数字电影实验性放映,次年初广电总局出资两亿元人民币启动市场,同年中国电影也拉开了院线体制改革的大幕,2002年6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数字电影经营管理中心成立,年底中影集团数字院线公司挂牌。在总局投资安装改造了近200块数字电影银幕后,外资民营等资本开始介入,数字电影规模由此逐步扩大,2008年底城市数字影院屏幕总数超过了800块。“2001年~2009年,对于中国数字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是经营方式、盈利模式逐步建立的阶段,也是观众逐渐回归影院的时期,此阶段确立了数字电影普及的方向,为今后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华彩总经理王哲表示。华彩在中国数字电影市场耕耘多年,是中国数字院线设备提供商。
自2009年起,中国数字电影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这其中固然有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注重文化生活、海外精彩大片带动观影热潮及对数字影片质量认可等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3D数字电影的出现。数字3D电影不同于早期立体电影,清晰立体程度、技术水平大为提升,给人以极大的感观享受。2008年9月中国引进第一步数字3D影片《地心历险记》试水,即创造了6,960万元的高额票房,之后进口3D影片在中国市场不断创造着票房惊喜,2009年《冰川时代3》成为引进的首部票房过亿的3D影片,2010年《阿凡达》更是创下了13.787亿元的票房奇迹。

  对此,中影数字电影公司副总经理祁志勇表示,“3D电影毫无疑问是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市场发展的催化剂”。在数字放映发展初期,由于数字放映设备价格较高,影院当时也很难看到经济效益,所以放映设备主要以第三方租赁形式提供,但3D电影出现后,影院看到了其背后丰厚的收益,很多院线和影院都开始自购放映设备了。在2008年9月前全国共有数字放映设备843台,院线和影院自购设备216台,占全国的26%。但自国内上映3D影片以后,到2010年7月,全国2K数字设备数量为3,050台,院线和影院自购设备1,753台,占全国2K数字设备的57.5%。不到两年时间,增长了一倍还多,2011年自购比例进一步提高,屏幕总数也将激增至8,000块。

  除了3D加速因素外,电影院线改革渐入佳境、各路资本进入也是主要原因。院线制打破了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了发行层次和发行时间、成本,而且加强了院线与发行公司之间的联系,扩大了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院线改革还使各路资本得以进入电影市场,在强大资金后盾和新型管理模式支持下,兴起一轮又一轮投资兴建、改造现代化多厅影院高潮。上百条院线的陆续建立,逐渐让门可罗雀的旧式礼堂型单厅影院恢复了生气,更重要的是,院线经营直接导致了中国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区多厅化影院的快速建立,形成了银幕数量的激增、都市人群观影习惯的养成、票房的递增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当今中国数字电影的持续火热。

Copyright © 2002-2017 深圳市白雪投影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85084号-1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